IMG_3324.JPG

上學第一個星期感冒中標,休息了一個星期後再出發,這回小ㄚ頭開始明顯的分離焦慮,不但早上會抱著我說不想上學,一到學校門口還會嚷著「你抱我」,原本第一天我想說慢慢適應,陪小泡芙進了教室,但她不但要坐我腿上,而且也不肯我離開視線,終於半小時候後,還是在老師的暗示下,我只能趁著她爬溜滑梯掩面離開。哭聲從身後想起,而我雖然想著「在孩子嚷著需要我的時候,這樣的分離是對的嗎?」但掩著心酸,我還是快速離開。

下課時間,我抱著虧欠的心情,特別提早去接孩子,但沒想到小泡芙笑容燦爛「今天上課還滿好玩的」,雖然說看到孩子的笑臉,媽媽沒什麼不高興的,但免不了的還是在心裡滴咕了幾句「小騙子」。

就這樣,早上送小泡芙進教室、閃人,孩子在老師手上哭的日子維持了2、3天,小泡芙也漸漸適應上課這件事。但第四個星期,我們發現了另一個狀況「我沒有朋友,他們都不跟我玩」,由於每天回家我們都會問小泡芙在學校玩什麼,有沒有跟誰玩,但在第四周的某一天,同樣的問句,這孩子卻彷彿聽到了關鍵字般,開始委屈起來,「他們很害羞...我不知道他們的名字,他們也不知道我是誰...」

小泡芙的關鍵字委屈越演越烈,到後來聽到「朋友」這兩個字,就開始扁嘴討抱。於是我寫了聯絡簿,跟老師表明小泡芙不認識其他同學的情況,問問看能不能有互動遊戲,幫助小朋友認人交朋友。但當天老師的回答道是讓我訝異,她說小泡芙認得同學的名字,老師問她,她還能說出大家的全名,讓媽媽回家拿相片試試看。而說也奇妙,大概是有老師的關照,自這天後我們也從小泡芙口中聽到了「新朋友」這名詞,一個坐在小泡芙座位旁的小女孩。

其實小泡芙的不適應,當媽的歸納了幾個原因,一來,因為是阿嬤帶大,小泡芙雖然和大人相處融洽,但並沒有和同年齡小朋友相處的經驗;二來,在學校是大幼班,事實上這班幾乎都是小幼班升上來的學生,也就是要融入原本早就認識的同學圈,難免有困難,更何況才上課一星期就請假一星期,自然同學會有點排外心態。

果不其然,第五個星期的某一天,小泡芙在洗澡的時候跟我說「小朋友說我頭髮臭臭的」,我說那你回說什麼呢?這ㄚ頭爽快的說「我說,我媽媽沒有幫我洗頭,所以臭臭的」聽著童言童語,當下我的心裡浮現「什麼!不是你爸幫你洗澡的嗎?怎麼會是媽媽沒有洗頭呢?」但被婊完,我下一秒還是回過神「是哪個死小孩這麼可惡,欺負我們家的小寶貝?」

雖然說,小孩可能是無心,幾秒鐘內我也在心裡想了幾種可能性,也許是睡覺流汗,早上沒有換衣服啦;或者爸爸抱過去學校的路上,沾到爸爸的汗啦!但想想,就算小泡芙身上有點汗臭的異味,但班上多的是男孩子,怎麼可能臭得過男生?

但基於,不要把事情做死的心態,我幫小泡芙洗完澡後,我除了稱讚她聞起來好香,還特別給她聞了自己的頭髮,說「你聞聞看是不是香香的?我們每天用這麼多泡泡洗頭洗澡,還是玫瑰的味道,怎麼可能臭臭的呢?所以可能是那個小朋友弄錯了,我們要原諒他。下次他在說你臭臭的,你就說『我香香的,你聞錯了啦!』」小ㄚ頭聽完,點頭說好。

在默默觀察了幾天下,這件事沒有後續讓我們鬆了一口氣,但到了第六個星期,泡芙爸跟我說,小泡芙表示又被小朋友說頭髮臭臭的,而且還有第二個人出現,兩個都是小男生。當確認兩個都是小男生的當下,我心裡頓時覺得兩個死小孩欺負我女兒,但人家說教育要正面回應。所以當問完小泡芙是如何回復對方時,她說「我香香的,沒有臭臭的!」我抱著小泡芙跟她說「你香香的,而人家故意說你臭臭的,那就是他鼻子壞掉了,不要跟他玩就好了。」「有些小男生就是喜歡欺負小女生,我們現在是小美人不理他,以後變成大美人讓他悔不當初。」女兒似懂非懂,但回到房間,卻默默地丟了我一句「那等他鼻子好,我可以跟他玩嗎?」害我只能心酸酸的回答她說「好,等他鼻子好,我們再跟他玩。」

其實,整件事情下來,我挺糾結的。到底該教孩子做到什麼程度才是好的反應呢?

雖然當下反射性的想叫孩子回說「你才臭臭的,你全家都臭臭的!」但這樣攻擊的字句,在下一秒鐘就被自己否決。都沒朋友了,還樹立敵人好像不太好,而且這樣的攻擊反應好像也不是良好的教育方式。

腹黑的想過,到學校找出那孩子,說你怎麼臭臭的,再拉個幾個小朋友問問「你聞聞看,他是不是臭臭的?」讓這個孩子也體會一下,被抹黑的心情。但這樣的想法畢竟是氣話,我們都是大人了,這樣也未免太欺負小孩了。而人家也常說,孩子經常小打小鬧,其實就該讓他們去找到自己的定位以及解決的方式,如果父母輕易出手,那就像是民間問題拉到國家層級,那又太超過也把事情變複雜。

整件事情最後被我們歸類在,待觀察中,至於要不要跟老師說,我們暫時選擇了不開口,如果孩子能有自己的解決方式,或許倚靠大人插手應該當成最後一條路吧!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事隔兩年,我想重新給當時的自己幾個建議,如果你也是有同樣問題(孩子被言語欺負)的家長,也許可以參考看看:

雖然第一次送走孩子,到學校這個新環境,身為爸媽難免戰戰兢兢,以及各種心理小劇場,但後來一路觀察下來,很多時候,事實證明孩子的事得儘量讓孩子去解決,爸媽的碎念就留在心裡就好。因為時間會告訴你,他們的忘性真的很大,今天不是朋友,過三天又恢復友誼,不是能用大人角度來思考的世界。

再來,幼稚園的小朋友不當的行為舉止,很少出自惡意,多是無知或覺得有趣,所以我們該教自家孩子如何平淡情緒,得到相對堅定的正面心態,而不是被孩子影響情緒,進而出聲認同他的負面情緒放大。要記得,孩子也有自己的社交生活,如果不能逃避,就該學習面對,大人的介入應該讓大事變小事,而不是小事變大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歐可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